![]() |
![]() |
·中黄13(中作975) | |
---|---|
亲本来源:豫豆8号(♀) 中90052-76(♂) 选育单位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品种类型:常规种 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 豫豆8号为母本,中90052-76为父本,经有性杂交利用系谱法选育而成,原品系号为中作975(王连铮等, 2019)。 2000、2009、2013、2018年中黄13的面积,吸收合并了中作975的数据。 |
·2003年辽宁审定,编号:辽审豆[2003]66号 | |
---|---|
申请者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育种者:中国农业科学院 品种来源:中作975是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以豫豆8号为母本,中90052-76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。 特征特性:该品种夏播生育期105-108天。春播为130-135天。株高50-70厘米,系半矮秆品种,适于密植,抗倒伏性强。主茎节数14-16节,有效分枝3-5个。籽粒圆形,种皮黄色,褐脐,百粒重24-26克。该品种粗蛋白含量42.84%,粗脂肪含量18.66%。抗大豆花叶病毒强株系。 产量表现:辽宁省区域试验二年平均亩产171.3公斤,比对照增产5.4%,辽宁省生产试验平均亩产156公斤,比对照增产9.2%。 栽培技术要点:中等以上肥力种植,密度1.0万株/亩左右。 |
·2002年陕西审定,编号:陕审豆2002001 | |
---|---|
育种者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:以豫豆8号为母本,中90052-76为父本进行杂交,于1997年育成。 特征特性:夏播生育日数为105天,春播为135天。株高50~70厘米,系半矮秆品种,椭圆形叶,灰茸毛,有限结荚习性,落叶性较好,病虫害较轻,抗倒伏。主茎节数14~15,结荚高度在10厘米,有效分枝3~5,粒形圆,粒黄色,百粒重为24~26克,脐深褐,紫斑粒率和虫蚀率低。经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大豆病虫害专家进行鉴定,病虫害较轻,对孢囊线虫病抗性较好,中抗。经陕西省植物保护研究所鉴定,对大豆灰斑病、病毒病均表现高抗或抗病,抗旱性稍差。根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1999年测定,蛋白质含量为42.72%,粗脂肪含量为19.11%。 产量表现:一般亩产约200公斤。 栽培技术要点:(1)密度可适当加大,亩保苗可在1.8~2万株;(2)可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配合施用微量元素;(3)干旱时宜灌水,特别是前期和鼓粒期应及时灌溉。(4)及时防治病虫害,特别是蚜虫。 |
·2001年国家审定,编号:国审豆2001008 | |
---|---|
育种者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 品种来源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而成,亲本组合为豫豆8号/中90052-76。 特征特性:株高50~70厘米,主茎14~16节,结荚高度10~13厘米,有效分枝3~5个籽粒圆形,种皮黄色,脐褐色,百粒重24~26克。生育期夏播105~108天、春播130~135天,抗倒伏,紫斑粒率和虫蚀率低;中抗孢囊线虫和根腐病。 产量表现:1999-2000年参加安徽省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202.7千克,比对照增产16.0%;200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192千克,比对照增产12.71%。1998和2000年参加天津市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160.7千克,比对照增产2.5%;1999-200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166.9千克,比对照增产18.15%。 栽培技术要点:(1)亩密度1.7万~2万株。(2)亩施有机肥2000~3000千克,最好在前茬或播前施用,亩施磷酸二铵10~15千克、钾肥5千克。(3)注意防治病虫害,开花前后注意防治蚜虫。(4)出苗及鼓粒期及时灌溉。 审定意见: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国家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 |
·以下信息可能摘自网络/杂志/书籍等出版物 | |
---|---|
品种来源: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用豫豆8号作母本,中作90052-76(该所选育的高蛋白品系)作父本进行有性杂交,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,原品系号为中作975。2001年经天津市(津农种审豆2001004)和安徽省(皖品审00040319)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同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01008;2002年经北京市(京审豆2002002)和陕西省(陕审豆2002001)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2003年经辽宁省(辽审豆[2003]66号)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2005年经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。 特征特性:有限结荚习性,半矮杆品种,株高76cm左右,主茎节数17~19节,有效分枝2~3个,底荚高度20cm左右,单株有效荚数平均49.5个,结荚密且荚大。幼茎紫色,叶椭圆形,紫花,灰毛。籽粒椭圆形,种皮黄色,脐褐色,平均百粒重24.1g。北方春大豆或黄淮海夏大豆,中晚熟品种,北京地区春播生育日数133d左右,夏播生育日数105~110d。抗倒伏,落叶性较好。田间病虫害较轻,中抗大豆胞囊线虫病,紫斑粒率和虫食率低。" 产量表现:2000-2001年北京市春播大豆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产量2841.0kg/hm2,比对照增产17.2%。2001年生产试验,平均产量2533.5kg/hm2,比对照增产22.7%。1998-2000年天津市春播大豆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产量2388.0kg/hm2,比对照增产9.0%。200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产量2661.0kg/hm2,比对照增产10.8%。1999-2000年安徽省大豆品种区域试验,平均产量3040.5kg/hm2,比对照增产16.0%。200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产量2874.0kg/hm2,比对照增产12.7%。蛋白质含量42.84%,脂肪含量18.66%。 适种地区:该品种适应性较广,可春夏播兼用。适合在安徽、山东、陕西南部、河北南部、河南、江苏等地夏播种植,在天津、辽宁南部、北京、河北北部等地春播种植。" 栽培要点:北京地区春播5月10日前播种,夏播6月15日以前种完。由于分枝较多,密度不宜太大,保苗可在18~24万株,行距40~50cm。适宜地力水平较高的地块种植,足墒播种,多施有机肥和磷钾肥,配合施用微量元素。花期和结荚期应及时灌溉,防治病虫害,开花前后注意防治蚜虫。 |
·参考文献 |
---|
1. 王连铮, 孙君明, 王岚, 李斌, 赵荣娟 广适高产高蛋白大豆品种中黄13的选育与应用 大豆科学, 2019, 38(1): 1-6 |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9422万亩,其中: | |
---|---|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 |
·以上信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提供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 |
---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