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郑90007
亲本来源:郑84285(♀)  郑84240(♂)
选育单位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
品种类型:黄淮海夏大豆常规种
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
将本文分享到
·2003年国家审定,编号:国审豆2003030

育种者:河南省农科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

品种来源:郑84285×郑84240

特征特性:该品种紫花,灰毛,圆叶,株型收敛,有限结荚习性。两年区试平均生育期104.5天,株高74.2厘米,单株有效荚数48个,单株粒重16.1克,百粒重16.1克。种皮黄色,有光泽,圆粒,褐脐。较抗病。平均粗蛋白质含量41.16%,粗脂肪含量20.46%。

产量表现:2000~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区域试验,2000年平均亩产178.0公斤,比对照中豆20增产8.57%(极显著)。2001年平均亩产193.3公斤,比对照增产7.97%(极显著)。两年区试平均亩产185.6公斤,比对照增产8.26%。2001年参加黄淮海南片夏大豆品种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176.7公斤,比对照增产7.56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(1)6月上、中旬播种,豫北、豫西麦垄套种可在麦收前10天播种,每亩播种量4~5公斤,亩留苗1~1.5万株。(2)亩施钙镁磷肥40~50公斤,或二铵40公斤,初花期追施尿素5~10公斤,也可叶面喷肥。(3)该品种多枝、花期集中、开花多,花夹期遇旱浇水是夺取高产的关键。

审定意见:经审核,该品种符合国家大豆品种审定标准,通过审定。

·2001年河南审定,编号:豫审豆2001002号

育种者:河南省农科院棉油所

品种来源:郑84285为母本、郑84240为父本,有性杂交选择而成。

特征特性:株高80~90厘米,主茎节数18~20节,茎绿色,叶椭圆形、浓绿色,花紫色,茸毛灰色,成熟荚灰色,籽粒椭圆形,种皮黄色,脐淡褐色、微光,百粒重20克。中熟品种,生育期100~105天,有限结荚习性,株型紧凑;抗大豆花叶病毒病、紫斑病和褐斑病,较抗豆荚螟和食心虫,耐孢囊线虫病;籽粒含蛋白质46.2%、脂肪19.36%。

产量表现:1997-1998年参加河南省区域试验,平均亩产167.5千克,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6.07%;1999-200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亩产191.7千克,比对照豫豆16号增产6.3%。

栽培技术要点:(1)夏播6月上中旬播种,足墒下种,亩留苗1.2~1.5万株。(2)及时防治病虫害。(3)遇旱浇水,遇涝排水,结荚、鼓粒期及时浇水。

·国家鉴定

品种来源: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棉花油料作物研究所1990年用郑84285(见豫豆28父本)×郑84240(豫豆18)有性杂交系谱法选育成的大豆品种。2001年5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命名为郑90007,审定编号为豫审豆2001002号。2003年11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,审定编号为国审豆2003030。

特征特性:有限结荚习性,株高80.1cm,主茎节数18个,分枝2.0个。叶圆形,绿色。紫花,灰毛。单株荚52.4个,荚褐色,底荚高27.0cm。粒圆形,种皮黄色,有光泽,脐褐色,百粒重16.5g。黄淮海夏大豆中熟品种,生育期104.2d,6月上中旬播种,9月下旬成熟。抗大豆花叶病毒病、紫斑病。抗倒伏性强,落叶性好。蛋白质含量44.91%,脂肪含量18.03%。

产量表现:1997-1998年河南省区试,平均产量2513.55kg/hm2,比对照豫豆8号增产16.03%。1999-2000年生产试验,平均产量2863.95kg/hm2,比对照豫豆16增产6.12%。2000-2001年黄淮海南组国家区试,平均产量2784.45kg/hm2,较对照中豆20增产8.27%。2001年黄淮海南组国家生产试验,平均产量2650.5kg/hm2,较对照中豆20增产7.56%。

适种地区:适应河南全省、苏皖北部和山东省南部种植。

栽培要点:6月上中旬为适播期,播量60~75kg/hm2,行距0.4m,株距0.13m,密度18万株/hm2左右。出苗后手间苗。苗期注意蹲苗。适时中耕,注意排灌治虫。一般每hm2施底肥磷酸铵300kg,尿素45~60kg,氯化钾90~105kg。未施底肥可在7月中旬开花前追肥,每hm2追磷酸铵105~150kg,尿素22.5~30kg,氯化钾45~60kg。

·该品种1983年以来累计推广超过83万亩,其中:
单年推广面积,略...
·以上信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提供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