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小金黄1号
亲本来源:(♀)  (♂)
品种类型:常规种
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
将本文分享到
·国家鉴定

品种来源:前公主岭农试场于1928年以吉林省九台县当地小金黄为基本种,经系统选种,于1934年育成。系统号为公561。1941年确定在东北西部干旱地区推广,定名为小金黄1号。1949-1954年继续在吉林省中部和南部以及辽宁省西北部各地进行区域试验,进一步肯定其推广价值和适应地区。主要在吉林省中部及辽宁省西北部推广。到1956年推广范围,北至吉林省的陶赖昭,南至辽宁省的昌图等县,全部代替了黄宝珠品种,为吉林省和辽宁省西北部的一个主要推广良种。以吉林省中部的榆树、扶余、德惠、九台、永吉、怀德、梨树、伊通、双阳、农安、四平、长春、吉林,辽宁省西北部的昌图等县(市)栽培最多,约占各县(市)大豆播种面积的50-70%。吉林省西部的前郭、长岭、通榆、观辽,东部延边地区的延吉、和龙、珲春、汪清,辽宁省北部的西丰、开原、法库、康平以及内蒙古哲里木盟的通辽、开鲁等县也有种植。栽培面积最多时,曾达670万亩以上,其中吉林省约为600万亩,辽宁省为50-60万亩。六十年代先后被早丰1号、吉林3号、林4号、吉林6号等良种所代替,面积急剧减少。目前仅通辽、开鲁一带有少量种植。1952年引入辽宁省西部的北票、建平、朝阳,1958年引入河北省的芦台,以及新疆伊宁等地,目前仍有零星种植。

特征特性:株高中等,一般70-80厘米。分枝力强,一般2-3个,分枝和主茎均较粗壮,分枝长度与主茎相等,株型收敛。叶椭圆形、较大、淡绿色。白花、花轴较长。灰毛。亚有限结荚习性。主茎节数17-18个,节间较短。一般每节着生2-4个荚,端节着生3-5个荚。3粒荚多,少数4粒荚,每荚平均2.4粒。荚熟色呈为黑褐色。底荚高10厘米左右。粒椭圆形,种皮鲜黄色,有强光泽,脐褐色。中粒种,百粒重16克左右。为北方春大豆中熟种。生育日数在吉林省各地以及新疆伊宁地区为140天左右,在辽宁省西北部为135-140天。一般5月上旬播种,7月上、中旬开花,9月下旬成熟。1958年-1961年4年平均生育日数为140天。对日照反应较敏感,短日性较强。前东北农科所试验结果,在自然光照(16小时左右)条件下出苗到开花始为51天,出苗后每天14小时短光照条件下,出苗到开花始为30天比自然光照条件下提前21天开花,提早23天成熟;在每天18小时长光照条件下,则延迟22天开花,出苗到开花始为73天,未能正常成熟。丰产性高,抗旱性较强,在干旱年份亦表现优越。耐肥,耐湿性中等,在低洼肥沃地易徒长,甚至倒伏。食心虫害较重,虫食率一般在10%以上,严重的达20-30%。对蚜虫抵抗力较强。不易生褐班,1951年褐斑大发生,褐斑粒率显著低于其他品种。斑点病害较重。1956年-1957年罹病率平均在20%左右。

产量表现:丰产稳产,单株生产力强。在吉林省公主岭1951年春早,出苗拖延达20天以上,大部品种遭到秋季多雨低温的影响降低了产量和品质,而本品种仍获得最高产量和优异品质。常年每亩产量为200-250斤。历年试验结果,在公主岭1950年-1959年10年平均亩产233斤,1960年-1962年平均亩产269斤,1949年-1954年在吉林省榆树、德惠、九合、九站、磐石等县,平均亩产271斤,1960-1962年在榆树,德惠、九台、九站等地亩产在244-279斤。1951-1954年在辽宁省昌图县虻牛哨,平均亩产267斤比当地品种增产15%左右。在新疆伊宁市1958-1961年4年平均亩产166斤,色泽好,完全粒率高,品质优良。脂肪含量22.3%。蛋白质含量40.3%。

栽培要点:适应性强,对土地条件要求不严,以排水良好的壤土为宜。在沿河低洼地以及山间沟肥地,因水分多,土肥,易贪青徒长,以至倒伏。宜单作,不适于间混作。播种期4月中旬至5月上旬。每亩保苗1.4-1.7万株左右。

·以上信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提供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