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凤交66-12
亲本来源:(♀)  (♂)
品种类型:常规种
左边有品种系谱树,单击+号可以逐步展开;如果未显示+号,可能由于网络拥挤,请刷新或关闭本页重新打开...
将本文分享到
·国家鉴定

品种来源:辽宁省凤城农科所于1966年以本溪小黑脐X公616为母本,与早小白眉X集体2号为父本,第三代进行复合杂交,经1967-1972年多次选育而成。根据1973-1976年经产量鉴定及扩大生产试验,确定推广。主要分布于辽宁省丹东地区和辽南地区的凤城、岫岩、宽甸、盖县、东沟、庄河、营口、复县、新金、长海等县。

特征特性:植株高大,一般90-100厘米。茎和分枝较粗,分枝3-4个,枝叶繁茂,株型收敛。叶大、圆形,深绿色。白花。灰毛。有限结荚习性。主茎节数17-20个,节间较长。结荚密,在主茎中上部还有短枝,结荚密集,结荚成串。最突出的特点是顶端花穗轴特别长,一般25厘米以上,结荚25-33个。最长的达36厘米,结荚36个,这是罕见的优良性状。2粒荚多。荚熟时呈褐色。底荚高20一30厘米左右。粒椭圆形,种皮黄色、有光泽,脐白色。大粒种,百粒重20-22克。为北方春大豆晚熟种。生育日数150天。1974年在凤城5月3日播种,5月13日出苗,7月20日开花期,10月12日成熟。具有耐阴、耐湿特点。不耐肥。食心虫害轻,不易发生紫斑病,褐斑轻微。

产量表现:丰产性较好,一般亩产200-300斤。1974年在凤城品种鉴定时,亩产265斤,与丹豆2号产量相当。完全粒率高,虫食粒很少,子粒整洁。脂肪含量18.3%,蛋白质含量43.2%。

栽培要点:适于肥力中等土地种植,单作间作均可,不宜混作。每亩保苗0.8-1万株,播种期以5月上旬为适期。

·以上信息由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提供(未经允许,不得复制)